永辉超市又一次收到了监管警示函。 这次不是因为自家经营问题,而是因为减持参股公司红旗连锁股份时未及时披露,在4月份悄悄减持1360万股,持股比例从11%降至10%,直到7月才补发公告。 这已是永辉超市年内第二次因减持违规被点名,此前6月就曾因“早于预披露期间减持”被要求购回股份并上缴价差。 一边是股价年内上涨182%的“纸面富贵”,一边是四年半累计亏损超97亿元的业绩现实,股东套现的急迫感几乎溢出公告。
永辉超市只是这个周末减持潮中的冰山一角。 短短两天,40家公司排队发布减持计划,仅周日晚上就有13家集中公告。 长假前的夜晚,本应平静的市场被密集的“拟减持”字样点亮。 按照规则,公告发布后需等待15个交易日才能操作,这批减持雷全部被推迟到节后引爆。
减持规模已突破3800亿元,热门赛道成重灾区
2025年的A股市场,产业资本减持与指数上涨形成诡异共振。 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重要股东累计减持金额已突破3800亿元,仅8月前两周就达470亿元,同比激增62%。 更值得玩味的是行业分布:计算机、电子、机械设备等年内涨幅靠前的板块,恰恰是减持的“重灾区”。 一边是“十倍股”上纬新材股东在股价暴涨1000%后精准套现2.9亿元,一边是长飞光纤外资股东趁股价涨820%清仓式减持46亿港元,尽管该公司去年业绩下降47.91%,今年中报利润再降29.71%。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点破玄机:“股东往往在股价偏离内在价值时选择落袋为安。 某些热门赛道公司靠概念炒作翻倍,但经营状况未实质改变,减持便成必然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则提醒,若减持比例过大,可能被市场解读为股东对公司未来缺乏信心。
实控人亲自下场,减持理由五花八门
本轮减持潮中,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的身影格外活跃。 虽然其减持占比仅5.6%,但同比大增110%。 如科利尔控股股东拟减持2%股份,联合精密两位实际控制人联手减持3%。 更微妙的是减持理由的演变:从千篇一律的“个人资金需求”,到同花顺实控人易峥提出的“让渡市场参与机会”,这句解释在投资者中引发热议,最终减持计划在公告一天后匆匆终止,被戏称为“减持一日游”。
也有股东坦诚指向资金需求。 山西汾酒股东因“基金到期退出”减持32亿元,长信科技股东计划减持4.53亿元。 而永辉超市的违规案例则暴露了更深层问题:内部治理缺陷。 早在3月,上交所就曾指出其CEO缺位、决策机制不健全等隐患,半年后减持违规再次印证了监管担忧。
违规减持代价浮现,监管利剑高悬
永辉超市的警示函并非孤例。 根据新出台的《上市公司减持管理办法》,违规主体需购回减持股份并上缴价差。 今年6月,永辉超市就曾因提前减持被迫购回股票,并向红旗连锁上缴买卖价差。 这种“秋后算账”模式正在形成威慑:7-9月,已有不止一家公司因未及时披露减持信息或超比例减持被处罚。
监管层对绕道减持的打击日趋严格。 但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减持本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机制。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指出:“只要减持合规且不影响公司运营,并不必然冲击市场。 ”问题在于,当减持规模集中放大,市场流动性便会承压。 数据显示,9月前12天A股发布471份减持相关公告,较8月同期增长31%。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识别真雷与假雷
面对密集减持公告,散户需警惕两类信号:一是减持比例超过5%或累计达10%的大额减持,二是基本面薄弱却遭高管集体减持的个股。 例如业绩下滑仍被减持的欣天科技,三年发6次减持计划,股价长期徘徊在3元附近;而中电电机大股东在股价横盘许久刚有异动时急不可耐减持3%,直接压制后续空间。
但减持并非绝对利空。 2025年多只股票在股东减持期间不跌反涨,如百龙创园减持后股价涨幅近90%。 中航证券认为,牛市多剧烈波动,但当前市场交投热情仍高,场外资金充足。 关键仍在于公司真实价值:投资者需穿透减持表象,审视业绩增长、行业前景等核心要素。
永辉超市在公告中承诺“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但四年半亏损97亿元的业绩底色,与违规减持的急迫形成讽刺对照。 当40份减持公告在长假前夜集体浮现,产业资本对当前估值水平的“投票”已不言而喻。 这场节后即将到来的套现大潮,究竟会冲刷出价值洼地,还是卷走最后一波牛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