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审美降级”又上了热搜——大家一边吐槽好莱坞少了那种“高颜值群魔乱舞”的场景,一边怀念过去的小鲜肉长得像模像样、上镜就自带BGM的时代。但仔细看现在蹿红的脸,会发现并不是审美在退步,而是在悄悄改版:镜头和时尚正在重画性别气质的边界。
回顾过去,那套审美模板很硬:男人要高大、有力量,女人要温柔、好看能被看。影视里常用低位仰拍和强对比光把男性拍成掌控世界的大人;对女性则常用俯拍或从脚摇到头的镜头,把她们塑造成被凝视的对象。久了,大家习惯了“被拍成这样”就等于“天生该是这样”。
而现在,镜头开始反向操作。像甜茶(Timothée Chalamet)、保罗·麦斯卡尔(Paul Mescal)这类演员,镜头更喜欢靠近他们的表情,放大那种敏感、易碎的细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普通人》《晒后假日》这些作品,把“会被伤害的一面”当作可看之处,把脆弱变成观众想靠近的美学符号。你会看到眼神里的微颤、嘴角的无措,甚至是一滴不经意的泪,都能让角色更立体、更有人味儿。
与此同时,女性镜头也在走别的路。《芭比》里没有把女性变成纯粹的供欣赏对象,反而把掌控力、身体能量摆到了正中央——曲线不再是给谁看的装饰,而是一种宣示力量的姿态。女主角可以既动人又强势,不必只负责“发糖”和“供奉颜值”那一套角色设定。
时尚圈其实早就开始拆解这些规则。上世纪圣罗兰推出的“女式吸烟装”不是要把女性变成男人,而是告诉我们:穿衣不该被性别限定。把传统的男性硬朗和女性柔美像拼图一样重组,会产生新的美感——这正是现在影视与时尚一起在做的事情。
这种审美上的小调整,带来的不是审美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文化上的一次扩容。脆弱可以成为男性的魅力源,力量也可以成为女性的常态。个人的独特气质,正在取代性别标签的单一裁判。弹幕和评论里有人说“终于可以喜欢一个会哭的男演员了”,也有人打趣“女主角不再只负责发糖和供奉颜值”,这些轻松的声音背后,是大众观看习惯的真实变迁——我们开始愿意接受更复杂、更人性的面孔。
我自己的小感受是,看到更多样的审美,会让人松一口气:演员不再被迫套用某种“模子”,观众也不再被限定去喜欢某种固定样子。下一波流行会往哪边走?是更柔软的男人,还是更强势的女人?抑或是真正吸引人的是同时拥有两者的混合气质?把你的pick丢在评论里,聊聊你眼里的“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