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建156项目:成都的历史变革与未来展望

80     2025-09-11 13:02:40

国家的存在往往是隐而不见的,只有通过具象化与象征性的表达,人们才能感知、热爱并最终接受它。以此视角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进程,便能体会到“156项目”在国家建设中的深远意义。

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社会各方面亟需恢复重建。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初步企稳,到1952年,工业产量虽已恢复到战前高点,但结构失衡依旧,轻工业占比远高于重工业。面对这一状况,1953至1957年,国家启动首个五年计划,将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作为工业化进程的核心。这一批总投资逾800万元的重点项目实际上还有694个关联项目配套构成了中国工业现代化坚实的基础。选址标准之一,便是区域基础设施完善与资源丰富,因而东北及中西部如哈尔滨、长春、沈阳、太原、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成为重点布局区域,这也催生了18座以产业聚集为核心的新型城市。

首批“156工程”始于1950年,至1969年全部竣工,历经苏联协助主导与中国自主建设两个阶段。苏联专家撤离后,剩余项目由中国技术人员独立完成,推动本土工程与技术进步。伴随这些建设,四川地区,尤其成都,逐步发展为中国电子工业的重要基地。1952年宝成铁路贯通后,成都益发成为西南工业枢纽,相关兄弟省市资源向其集聚。这一时期,电子、通信、仪器、汽车等多个产业得以从零起步迅速壮大。

成都六个“156项目”工程分别包括西南无线电器材厂(715厂)、成都无线电厂(719厂)、锦江电机厂(784厂)、雷达探照灯厂(788厂)、成都热电厂,以及后续调整设立的成都电子管厂、西南电子管厂和成都电机厂。雷达探照灯厂因产业变动停建,其用地后来成为电子管厂的基地。成都热电厂建设过程更见曲折:自1951年获批,历经五期工程,设备来自美国、苏联、波兰,技术设计单位涵盖苏联、北京及西安设计院。其中首期便配备了美制机组,之后苏联技术主导建设高温高压电厂。至1990年,厂区面积已达24公顷,总装机容量32万千瓦,充分支撑了城市和工业生产的能源需求。2006年关停后,原厂区完成历史使命,退出了成都市东郊,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腾出空间。

成都无线电厂(国营新兴仪器厂,719厂)亦是典型代表。1954年动工,国家选派数批技术人员赴苏实习,工厂于1958年正式投产,后划归航天工业系统。除传统军用无线电设备外,改革开放后积极开发民用产品,成为通用电子仪器、数控计算机、洗衣机定时器等多类型产品的制造企业。2001年转制更名,2007年响应工业区调整整体搬迁,但原址家属区至今还留存。

锦江电机厂(784厂),始建于1954年,投产后不仅承担军用雷达与电子设备制造任务,也成为录像机国产化基地,助力国内电子通讯产业升级。1982年主导组建成都电子公司,与港澳企业合作开展塑料制品等民用产品开发。近年来厂区整体搬迁,老厂房被列入近现代工业遗产名录。

西南无线电器材厂(715厂),为国内最早的微型特种电机生产基地,于1953年起步,1958年交付使用后屡获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表彰。2000年完成企业改制,旧址如今改建为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见证着一段城市工业发展史。

红光电子管厂,国内首家大型电子束管基地,1956年筹建于绵阳、次年迁至成都,年产量达15万只,产品覆盖黑白、彩色显像管;在“两弹一星”项目中,其制造的仪器屏幕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不断扩建、兼并和援建,企业一度发展为红光电子企业集团,产品远销国内外。2009年,原厂区被转型为文化创意园区,即现“东郊记忆”。

西南电子管厂则专注微波电子管生产,曾承担援建朝鲜电子管厂任务,并不断扩展至贵州、甘肃、辽宁等地。进入新世纪后,工厂经历了破产、改制和迁址,老家属区遗址还在使用。

成都通用无线电测量仪器厂(前锋厂),1958年建立,1963年投产,为国内测量仪器技术标杆。该厂不仅深耕电子仪器领域,还通过技术转让带动全国行业发展,成为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一环。如今已改制并迁出老城区,但家属区依然保留着工业痕迹。

成都量具刃具总厂属中国第二座现代化精密工具企业,依托哈量的经验,于1956年启动建设。历经体制多次调整后,企业成为全国四大工具厂之一。如今,除一栋名为“红楼”的历史建筑外,厂区已整体搬迁。

成都机车车辆厂是当地首批由铁道部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工厂。联合车间采用三连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时设备极其匮乏,许多工序需凭手工完成。厂区逐步扩建,成为国内东风系列机车维修和电机制造基地。如今除部分老建筑外,大部分厂区已拆除,旧址转型为共享型微城市“中车·共享城”。

在“一五”计划和随后阶段,成都温江的132厂成为国内自行设计歼击机制造厂的典范。自1958年开工,厂区及机场逐步建设完善。企业在改革实践中正式更名为成飞(集团)公司,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贡献良多。

近年来,对成都东郊这些老工业区的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东郊记忆”转型为文化园区,“红楼1956”等项目以工业遗址为基础开展创意开发,中车共享城则通过保留铁轨、厂房,融合景观、公园与文创空间,重塑区域活力。锦江电机厂被打造为CEC·784科技创新智慧小镇,瞄准科技与通信产业,成为中国电子在西南总部与创新研发基地。

成华区以“文旅成华”为发展方向,携手各类工业遗址项目,探索旧工业基地保护与振兴的新路径。今天,从城市一隅的历史建筑到充满活力的产业社区,成都工业遗址承载的记忆与创新已然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发展引擎和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