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1947年那场豫西之战,许多老辈人都觉得挺有意思的。陈赓和李铁军这两位黄埔同窗,本来关系挺好的,结果因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路,变成了战场上的对手。那年陈赓带领挺进豫西的兵团过黄河,国民党那边李铁军也带着第五兵团三万多兵力在后面紧追不舍。李铁军还通过电台喊陈赓大哥,陈赓就回应说,他要坐下来当这个大哥。
陈赓,生于1903年的湖南湘乡,早年就开始了军旅生涯。1916年加入湘军,前后当过兵,积攒了不少实战经验。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那会儿他刚好21岁,因为年龄偏大,又有早年的兵龄,所以同学们都叫他“大哥”。在校期间,他表现得挺积极,不仅学习军事理论,还参加了东征等行动。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到了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担任营长,后来又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他转战到鄂豫皖根据地,暂时担任师长。长征途中,他腿部受伤,但一直坚持走完全程。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太岳军区指挥部队,进行许多游击作战,破坏日军的后勤供应。抗战结束后,1946年,他指挥了上党战役。1947年夏天,他返回晋南,部署组织部队南下。
李铁军,出生于1905年的广东梅县,家境还算不错。1924年,他也考入了黄埔一期,比陈赓小两岁,两人住在同一个宿舍,那感情挺不错的。李铁军一直把陈赓当成兄长,平时经常请教他问题。到了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他和陈赓便各走各路,李铁军跟着蒋介石走,陈赓则加入了共产党。李铁军在国民党军队里逐步爬升,抗战的时候,他也参加了对日作战·到1947年,他担任第五兵团的司令,还指挥了整编第三师等部队,装备的都是美式武器,战斗力还真不错,可惜机动性不太行。
1947年那叫一个关键,解放战争正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而陈赓兵团的任务就是打入豫西,牵制国民党军,开辟新战场。8月23号到27号,他带着大概六千人,分几路渡过黄河,迅速向豫西推进,轻装简从,攻占了鲁山、叶县啥的地方,还剿灭了那边的武装力量。国民党反应十分快,蒋介石命令李铁军带着第五兵团,一个两个三万多人,从洛阳赶去追击,想把他们包围歼灭。豫西的地形挺复杂,伏牛山一带沟壑遍布,装备重的国民党行动不方便。陈赓善于利用这一点,采取机动战术,灵活应对。
在追击的过程中,李铁军的部队紧追不舍,还通过无线电发出消息,称陈赓为“大哥”,试图劝说他投降或者动摇士气。陈赓听到这些后,表示要“坐下来当这个大哥”,其实是打算利用这种关系制定应对措施。这实际上是他的“牵牛计”,用少量的兵力假扮主力,引诱李铁军深入山区,从而耗费其兵力。十三旅和二十五旅负责伪装行动,向西边移动,故意留下旧的装备,制造出一种混乱局面的迹象。国民党方面的侦察因此上当,误以为陈赓的主力部队已经向西逃窜,李铁军也因此加快了追击的步伐。
九月中旬,陈赓命令攻占镇平县城,国民党守军呼救,李铁军的第三师赶到,整整三百里奔赴,但最终没能赶上。部队进入伏牛山地区,山路又湿又滑,重型火炮陷入泥中,士兵们的体力也耗尽了。陈赓的主力则趁机向东潜伏,布置伏击,成功缴获了不少补给。李铁军的部队在山里面折腾了三十多天,因为补给不足,战斗力也明显减弱。十月下旬,陈赓联合华东野战军,切断了平汉铁路。到十二月二十五号,西平的战役打响,双方围歼,整编第三师全歼,李铁军带着残部设法逃跑了。
这场战役意义挺大的,算是中原解放区向外扩展的一环,陈赓的兵团成功扎根豫西,分散了国民党军的力量,为后续的淮海战役打下基础。在战略上,陈赓采取了空间换时间的战术,弱势的一方靠灵活机动躲避强敌锋芒,最终达到消耗敌人的目的,这在军事历史上还挺有名的。国民党那边,李铁军作为指挥官,追击的时候太过急切,没有看清对方的布局,结果让部队疲惫不堪,损失也挺惨重。
战役一结束,陈赓便继续指挥战局,1948年还参加了淮海战役,成功歼灭了黄维兵团。到1949年,他带领部队南下,攻占了成都,解放了西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还创办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着力推动军队的建设发展。1961年3月16日,他在北京去世。至于李铁军,战败后,他在1948年底又遭遇失败,随后逃到台湾,后来定居美国,直至1996年去世。
这事儿啊,给我们上了一课:打仗不光得拼兵力,谋略更是关键。陈赓巧用计谋,把强敌拖住,把劣势变成优势,跟现在商业里误导对方花钱投入一样。心理战也占很大比重,李铁军试图用感情干扰,可陈赓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心理策略。至于黄埔精神,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可后来因派系斗争变成了悲剧,提醒我们要注意团结和信念的重要性。
陈赓和李铁军,本是多年的兄弟,可因为信念不同反目成仇,一到战场上,却都不肯手软。李铁军追击得狠,弄得陈赓的部队损失不少,可终究还是败了。像这样的故事,多琢磨琢磨,能领悟到不少道理。1947年在豫西遇到的险情,实际上就是解放战争的一面缩影,陈赓用聪明才智化解了危机,李铁军虽然败了,但也还算有荣誉。这样的事迹,值得后人记住,好让我们少走弯路,免得重演历史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