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已下令“退群”,乌克兰跟着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小国宣布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这预示着未来六个月,这些小国可能会陆续退出这一公约。
近日国际政坛再掀波澜!6月2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果断出手,签署总统令,正式启动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进程。
这招真是够猛,瞬间把国际社会的视线从俄乌战场转移到了军控条约的争夺战上。乌克兰可不是第一个尝试的。
三天前,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的“小兄弟”已经向联合国递交了退约申请,根据公约的规定,他们半年后就会正式“退出”。
这消息一出来,舆论顿时沸腾了。得知,《渥太华禁雷公约》自1999年生效,已有超过160个国家签署,主要目标就是禁止使用、储存、生产以及转让杀伤性地雷。
这些东欧国家当年可是积极参与签约的,如今却都纷纷“反水”,真是国际军控史上的一大震动。有网友调侃道:“这不是退群,而是集体拆台,联合国的会议室都快被他们的退约文件淹没了!”
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为什么说翻脸就翻脸呢?简单说,就是被俄罗斯逼的嘛。俄乌战争搞得时间不短了,战场上地雷的作用真是可以称得上“防守神器”了。
虽然俄罗斯没有签什么公约,但在乌东地区狂撒地雷,成功地拖慢了乌军的反攻速度。反观乌克兰,因为受到公约的束缚,战争初期连地雷都不敢大规模使用,结果防线被俄军迅速突破,遭遇了不少麻烦。
更让乌克兰心烦的是,西方盟友一边高喊“人道主义”,背后却暗戳戳地捅刀子。到2024年底,美国居然公开给乌克兰提供杀伤性地雷,自己又是非缔约国,简直是在明目张胆地撕公约的脸。
这一波“双标”的做法,让东欧国家对现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国家安全问题面前,国际条约根本就是摆在那里没啥用。
拉脱维亚外交部坦言,退约是为了更灵活地保障国家和公民安全。爱沙尼亚则更直接,表示退约后国防军可以“更随意地选择防御措施”。
连斯基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中大做文章。
泽连斯基在签退约的同时,还不忘给俄罗斯扣上两顶大黑锅。第一顶是“破坏公约精神”—— 他表示,俄罗斯根本没加入这个公约,却是在战场上“肆无忌惮地使用反步兵地雷”。因此,乌克兰的退约就是出于无奈的自卫。
第二顶黑锅是“威胁地区安全”—— 乌克兰方面强调,俄罗斯的军事举动让地区安全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退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所有和俄罗斯接壤的国家“敲响警钟”。
这套“受害者逻辑”看似很有道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虽然俄罗斯没有签署公约,但乌克兰作为缔约国,在战争刚开始时也悄悄地布置过地雷,只不过由于公约的限制,规模没那么大。
乌克兰目前也在使用同样的武器,但却把责任全推给俄罗斯,这种做法让不少网友直呼“真是又当又立”。
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国家退约,撕裂的不仅仅是一纸合约,而是把整个国际军控体系给弄得摇摇欲坠。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地雷的使用可能会大幅上升,人道主义危机也会更加严重。
乌克兰如今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雷区,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地雷笼罩,要想排雷可能得花上70年!要是其他国家跟风的话,未来的欧洲乡村、田野可能都变成了“死亡陷阱”,而无辜的平民,尤其是孩子们,将会是最大的受害者。
这些国家退约后,纷纷在边境大规模布雷,波兰计划生产100万枚地雷来增强防御。这样的“以雷制雷”策略,很有可能让俄罗斯采取更激烈的军事行动,导致“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
退约的趋势或许会引发连锁反应,其他有安全顾虑的国家也可能会跟着退出更多的军控协议,这样一来,国际规则和信任体系将会受到很大冲击。
这次退约风波,实际上是国家安全的需求跟国际人道主义规则之间的一场激烈对抗。乌克兰和波罗的海的国家选择了“生存优先”,结果让不少平民身处更加危险的境地。今后,国际社会能不能找到安全和道义之间的平衡点,将是解决这场危机的关键。而泽连斯基的这一系列操作,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饮鸩止渴”,时间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