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发射忙得蛮厉害额 你看啦,最近这阵子
阿拉中国在航天这方面真是甩开膀子拼命干活
就拿今年7月27号到8月18号这段时间讲,短短23天内,阿拉就搞了9次卫星发射,平均下来每次间隔都不到3天
忙得像上海城里赶集一样热闹
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是有5次都是冲着互联网低轨卫星去的
你想,就像咱们平时用手机看视频、上网一样,这些卫星也在帮咱们铺路
一、低轨卫星:频谱和轨道资源像宝一样抢手
你晓得伐
低轨卫星这块“花头”其实蛮讲究的
频谱资源像宝贝一样难得,轨道位置也有限
国际电联(ITU)都出面管着,制定了个时间表:你申报了星座以后,得在7年内至少发射一颗卫星,9年内得完成10%的布局,12年内搞到一半
14年还要把全部卫星都在轨里头
这一路走下来,阿拉国家也定了个大目标——要部署差不多1.3万颗低轨卫星
照这个速度,2029年前,得让1300颗卫星在天上跑;到2032年,要多出一倍,得有6500颗
之后两年还得再冲刺剩下的6500颗
你看,这个时间点紧得就像赶早市一样
二、快马加鞭:长征火箭队轮番上阵,产业链小步快跑
为了赶这个时间表
阿拉的航天兄弟姐妹们也是蛮拼的啦
长征系列火箭就像咱们上海的“老油条”一样,轮番上阵
太原、文昌、酒泉的火箭厂都忙着组装发射
卫星生产线也在加快,地面测试调试得像做菜一样细心
整个产业链就像一只高速运转的机械手,想快点把任务一件件完成
你说,这样的小步快跑,尽管累点
三、国际对手:SpaceX的“星链”和亚马逊的“柯伊伯”
咱们不能不提一下国外的竞争对手
美国SpaceX的“星链”项目就像上海的“老大哥”一样,部署了大量卫星
采取“多多益善”的策略
马斯克那个家伙,真是蛮有心思的,卫星一多,锁定频谱就快
当下,“星链”已经在全人间多地上线,不光用来上网,还在战场上搞通信
这对咱们中国星网来说,压力可大啦
另外,亚马逊也在追赶,搞了个“柯伊伯星座”
想部署3200颗低轨卫星
可是,面临发射资源的限制
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火箭还在试验阶段,不能大量发射;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那边,火箭都要给军方优先用
民用的柯伊伯就只能靠SpaceX的“猎鹰9号”帮忙
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真是个大难题
四、中国有优势,产能自主不用靠别人
阿拉中国星网跟他们比起来,尽管也压力山大,但有个大优势,就是我们自己能从卫星到火箭都搞得妥妥的,产业链完整,自己造火箭、自己做卫星,不像柯伊伯那样
当下还在“多箭齐发、临时调度”的阶段——长征五号乙、长征八号甲、长征六号改、长征十二号,型号多得像上海的小笼包一样
尽管能解燃眉之急,但长远看,这样搞成本高、效率低,调度压力也像上海早高峰一样
要把火箭的发射频率提升上去,得靠“单箭载星多点”+“可复用火箭”两条路
五、要搞定这大任务,得拼命提升火箭载星量和可复用技术
你说,到了2029年,要发射1300颗卫星,光用长征五号乙火箭,平均每年得发30次;用别的型号
再看2032年,得发出6500颗卫星,月平均要76颗
这比去年一年发的还要多一倍多
要是全用长征五号乙,每年要发90次;用别的火箭
到2034年,咱们要把全部1.3万颗卫星都送上天,月发118颗,年发超过140次,光靠单一火箭
两个办法:第一,把一颗火箭能载的星多点,搞到20-30颗,制造速度也要快,年产得达到“百颗级别”;第二
发展可复用火箭,像“猎鹰9号”那样可以每周发几次,或者每季度发几次重型火箭
六、“长征十二号”:新秀崭露头角,未来可期
在现役火箭里
长征十二号表现得很抢眼
它刚刚首飞不久,就跑到实战任务,还搞了个“一箭九星”,真是像上海老早点摊的馅饼一样,馅料丰富
被誉为“最强光杆火箭”,还有还具备可复用的潜力
2024年8月,阿拉还搞了个3.8米直径火箭的10公里垂直起降试验,像上海的“张灯结彩”一样
给未来可复用火箭打下根基
另外,民营企业也在加快补位,比如蓝箭航天搞了个“朱雀三号”垂直回收试验,建元科技也在海上平台试验回收,技术都还在摸索中,但未来一旦成熟,成本就能大大降低
发射变得像上海的“早市”一样便宜又快
七、未来的规则:豁免和压力并存
国际电联的规矩不是铁板一块,像欧洲的Rivada星座,今年就没按时发射,结果还靠详细的计划和资金证明
这给咱们提了个醒:要是未来发射有点延误,只要你底子扎实、计划合理
持续稳定的发射能力才是硬道理
八、未来3到5年:拼实力,争话语权
未来的几年
是阿拉中国星网展示自己真正实力的关键时期
一面用现役火箭维持节奏,一面加快可复用火箭和大运力平台的研发,尽管不完美
毕竟,低轨频谱和轨道资源一旦丢了
只有不停地“脚步快点、实打实”,阿拉才能在这场全球低轨卫星的“混战”里占得一席之地
为未来的通信和信息产业争更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