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开盘,金利华电的1.6万股东集体傻眼了。
股价直接“一字板”砸穿地板,-20%死死焊在跌停价23.88元上,封单堆到13.5万手,3亿多资金排队割肉逃命。
而就在两天前的8月8日,这群人还在狂欢,上周五股价刚冲上30.77元的年内新高,单日暴涨12%,成交额高达6.5亿。
一切反转得猝不及防。
8月8日晚那纸公告像盆冰水浇下来:公司突然宣布终止筹划半年的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氢能明星企业海德利森科技100%股权的计划彻底黄了。
理由写得很官方,“交易各方未能就全部关键条款达成一致”。
但明眼人都懂:这场谈了半年的买卖,谈崩了。
为什么市场反应这么激烈? 答案藏在收购标的里
海德利森可不是普通公司。
它是国内高压流体装备龙头,手握航空航天、氢能储运的核心技术资质,客户名单里躺着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这些巨头。
更关键的是其股东背景,中石化资本、美锦氢能、北京政府产业基金全在列,妥妥的“国资天团”。
2024年这家公司净资产高达5.62亿元,比金利华电自身2.59亿的净资产翻倍还多。
对金利华电来说,拿下它等于一步跨进氢能黄金赛道,彻底摆脱绝缘子主业增长乏力的困局。
谈崩的真相,藏在股东名单的博弈里
海德利森的股权结构成了这场交易的“死穴”。
除了国资股东,还有博时资本、山西交投等机构扎堆。
多方利益拉扯下,关键条款始终谈不拢。
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国资要求保底收益,民资追求高估值,上市公司想压价,三方谁也不让步”。
戏剧的是,金利华电董事长韩长安同时是海德利森的二股东。
这种“既当买家又当卖家”的身份,让谈判更加复杂。
这不是金利华电第一次搞砸重组
90后实控人韩泽帅掌舵5年,资本运作屡战屡败。
2021年收购军工企业成都润博的计划就曾告吹,这次海德利森项目夭折几乎复制了相同剧本。
公司嘴上说“不影响正常经营”,但股价崩盘证明:投资者根本不信这套说辞。
基本面改善的遮羞布,被一把扯下
单看财报,金利华电2024年业绩堪称“逆袭”:净利润3206万元,同比暴增318%,创十年新高;绝缘子销量大涨42%,毛利率冲到31.8%。
但这些数据在重组失败面前瞬间失色。
一季度公司实际还在亏钱(-78万元),应收账款飙升49%,现金回流能力持续恶化。
更讽刺的是,今年股价133%的涨幅几乎全靠重组预期支撑。
5月底冲上27.98元高位后,8月初借重组风声再破30元大关。
如今泡沫戳破,追高者全部活埋。
股吧里的众生相,比剧本还精彩
跌停板上,有人崩溃大骂:“冲着电力板块买的,结果死在重组上! ”也有人头铁冲锋:“今天抄底,坐等地天板! ”甚至有人幻想:“洗盘! 绝对是洗盘! ”但真实数据冰冷刺骨:上周五追涨的6.5亿资金,现在浮亏20%以上。
龙虎榜显示散户净买入250万元,这些“接飞刀”的散户成了最惨套牢族。
重组概念股的收割套路,这次玩脱了
金利华电的跌停,揭开了A股的老伤疤:过去三年,宣告重组后失败的案例占比超60%。
常见套路就是先放消息拉股价,再找借口终止。
但这次玩砸了,国资股东的利益纠葛让谈判彻底崩盘,连“体面分手”都做不到。
跌停封单背后的残酷逻辑
13.5万手封单像道铁闸,把1.6万股东锁死在里面。
这些封单成本约3.2亿元,而上周五成交额6.5亿意味着大量资金是涨停板追进的。
按A股惯性,这种情绪踩踏通常需要2-3天消化。
参考2022年成都润博收购流产案例,金利华电当时股价直接腰斩。
监管层也在收紧重组监管。
新规要求详细披露谈判过程、终止具体条款,防止上市公司“忽悠式重组”。
但政策还没能拦住金利华电这样的剧情上演。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