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掉280亿VS专利11351项!先正达这步,中国化工到底赚了吗?

135     2025-10-10 04:16:10

先正达财报营收突破107.39亿欧元,上市卡壳拖中国化工三年亏损,收购后专利高达11351项

2025年第二季度,先正达财报一亮出来,欧元数字漂亮得能晃花眼,107.39亿,而且同比还有0.9%的涨幅。这还不算,玉米种子业务更是夸张,销售额猛涨了29.5%。数据就是数据,冷冰冰的,可仔细琢磨就有意思了。老师可不信这全是市场自己长出来的,背后肯定有啥事,比如高产优质种子的需求铁定又在发疯式增长,行业里谁不啃点儿高科技种子都活不下去。那场财务电话会议里,财务官Mark叨咕说,种子业务这一块比想象的还有劲,不得不让人感慨,种业就是现在的新战场。其实圈里人都明白,这业绩再翻上天,先正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其实少得可怜,硬得像东北的玉米地,气候也不太友好。现场咖啡还没喝尽,几位高管就开始讨论,中国市场份额怎么才1%、5.5%,这目标听着就头大,未来还要长到15%、20%。KPI指标压下来,呼吸都觉得费劲,老板问:“咋整?”谁都不敢装糊涂,尤其靠着收购后那点底子,目标摆那儿,撸袖子只能继续往死里拼。

说到上市,先正达跟老茶馆一样,大家凑桌子说起来是能吓一跳。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过,后来2017年中国化工一出手,果断收购,现实里要啥有啥,可上市这事偏偏卡壳,大家都嘴上不说心里发愁,尤其是中国化工这“亲爹”,嗓子眼里塞着石头,三年亏损,280多亿老本都亏进去,哪有余力悄悄帮忙。会后走廊里几个老总还吐槽:“亏成这样还得让我们搞大跃进?”我心想这跨度太大,想拍脑袋也是有难度。

转机是2020年,说起来还得感谢那位宁高宁,他把两化集团连根捏成一把,合并的会场堪比春运,推个SAS联盟,名字都挺洋气——Sinochem、ADAMA、Syngenta,同事聚着一桌火锅,谁都感慨这不是联盟是三国演义。资产悉数划给中化农科,名字一改就叫先正达集团,气氛里都带股豪气冲天。于是,全球最大农化公司算是横空出世了,那年销售额也漂亮,231亿美元,一边吃饭同事还低头刷手机:“这涨5%,老板应该笑得合不拢嘴。”没几年,两化合并,资产破万亿,员工数二十万,办公室座位都抢不上,关掉会议室门都得嘱咐“不许再爆料”。

实际效果显然杠杠的。老师说两化“操碎了心”,基本没夸张,我见采访稿里写得都快成了“拖家带口”。先正达,原来还是英国帝国化学的一部分,拼拼凑凑到瑞士成立,农化、种子两大板块说起来,一大半都是农药,种子业务没那么响亮,农药研发烧钱烧得快,但创新力也是没话说。种子领域倒是老掉牙的专利过期,可人家会玩再配方,小动作一搞,市占率又拉回来。老师一想到“百枯草”,就皱了眉:“这也太毒了吧,名字都让人觉得后背发凉。”2016年中国就给彻底禁了。和拜耳合并孟山都那期前,先正达还算一哥,靠成本优势和营销技术,份额都能拉那么大,只是种子被孟山都和杜邦摁着,不影响整体实力,每当老师说起就爱用“拔尖”来形容。

2015年前,全球农化就是六巨头坐庄,巴斯夫、先正达、拜耳、陶氏、杜邦、孟山都,谁家都像把金饭碗捏手里,身边同事都在办公室背行业新闻,一颗心被市场格局摁着。结果一到2015,气候变化加农作物价格暴跌,现场都弥漫着“收割”气氛,利润直接腰斩,先正达日子也不好过。几家头部公司只得合并过日子,陶氏和杜邦先捆绑,孟山都虎视眈眈盯先正达开了价,一出场就是490亿,同事还笑:“孟山都才是全球邪恶NO.1吧!”可先正达死活不吃这套,毕竟名声太臭,谁愿意跟人过日子,老师都摇头:“490亿不香,还是怕惹祸。”

转过头来,中化亮出条件就不一样了,现金收购,承诺纯财务投资,连公司品牌、层级都不动,看场里经理暗地里都咂舌:“这真是拔刀相助。”马拉松式谈判终于熬到2016年,中国中化花了430亿美元买下来,有同事私下说道:“这价格真是天价,还亏成那样。”但这些够用么,聊起拜耳买孟山都的后果,谁都一脸心疼,债务压垮要命了,拜耳陷进无底洞,官司满天飞。老师边翻资料边吐槽:“跨国并购就是长跑,哪有一步到位的美事。”最闹腾的是2016年前后那封质询书,前化工部部长带头四百多人反对,还质问收购“是不是头铁”,大家茶余饭后讨论,场面紧张得和开学考试一样。

就算内部有人持反对,也抵不过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老师说“一粒粟救万民”,14亿人的饭碗哪能掉,种子安全就是饭碗底座,谁都明白那点道理。现场小伙伴悄悄问:“要是全靠进口,那咱不等着被别人卡脖子?”所以说,古早种子保留都是中国农业的老手艺,今天国家的保护性政策帮了大忙,部分育种技术突破才让我们没沦为种子殖民地。本质上还是“种子就是芯片”,缺芯片的日子谁爱过谁过。

收购先正达倒成了最直接的捷径,老师评价一针见血:“能补短板,不亏。”先正达一年投入销售额10%搞研发,专利铺得像中学的数学卷子,植物选育、生物工程想啥都有。成了中国公司后,粮食安全再也不用舒不舒服的词儿来说,直接上了保险。如果说九年前收购还是一场豪赌,那现在结果明晃晃的,先正达手握11351项合计专利,光发明专利就超9000项,A股所有农药公司都比不过,这才叫行业执牛耳。老师亮出招股书数字——2020年销售金额1520亿人民币,年度销售额都能吊打拜耳和科迪华,这局面,怕是“补齐短板”都不足以形容。

场外人有时只看数字,老师却总爱揣摩门道,中国化工集团当年背着反对,硬是敢砸430亿美元,业内没几个敢拍桌子的。有一回茶歇,听见年轻人吐槽:“国家买先正达,是只看市场么?”老师顿了顿筷子:“没市场,国家粮都得跟着没。”这么多年了,先正达收购的利好越来越明显,国内农化行业科技这块不怕被人笑话,垄断的天花板也被戳破。现在回头望,那场斗智斗勇的收购,就印证了一句话:“民为食为天,种子掌握手里,饭碗才踏实。”

老师倒是愿意多唠两句,冷静来看,这场收购既是行业巨变,也是关系国本的防线。全球农化行业的游戏规则没变,谁手里有种子、农药专利,就是话语权大户。先正达因此扭亏为盈,A股同行都得翘首仰望。教室里每次讲粮食安全,总得跟先正达这段曲折故事混一道,说好听的叫“科技转型”,说扎心点就是“赶着吃饭总不能端错碗”。数据看着风光,过程却是血汗夹杂着熬夜,老师讲到这里又咕哝一句:“主打的就是一个‘稳’,把种子、饭碗兜底,外企再抬价也不怕被卡。”至于以后能不能彻底上市成功,场内场外都瞪大眼睛等着——但饭碗这个底座,有先正达的专利和研发铺垫,说实话,就不那么晃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