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装甲部队在乌克兰东部战场上步步逼近,胜利似乎开始向克里姆林宫招手。西方世界讨论乌克兰“以体面方式进入对俄谈判”的言论也日渐增多。
然而,一场战术上的胜利,也无法扭转俄罗斯战略性衰败的漫长道路。即使普京赢得这场惨烈的战役,迫使对手回到谈判桌前,他也无法为俄罗斯赢得未来。
大国幻梦
俄罗斯对“大国地位”的执念已融入民族基因,贯穿千年历史。普京上台后,更是将“带领俄罗斯重振雄风”作为他的执政目标。这种使命感来自普京自视为彼得大帝事业的继承者,肩负着收复失地、抵抗西方“精神殖民”的使命。
问题是,这究竟是引领国家复兴的蓝图,还是将整个民族拖入歧途的幻梦?
1、俄罗斯的目标:“缓冲区”和“多极世界”
俄罗斯最初发动战争的目标是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并以法律形式确保其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成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从克里姆林宫的视角来看,这并非单纯的领土野心,而是一种对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的深刻不安全感。在他们眼中,北约三十年来的五次东扩,就像一堵不断逼近的墙,每一次推进都让他们回想起历史上被西方入侵的惨痛记忆。当这堵墙最终要砌到“兄弟之国”乌克兰的家门口时,在普京看来,这已是退无可退的最后红线。
由于高估自身、低估乌克兰,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战局遇阻,随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军事和领土目标变得更为务实和清晰:完全控制顿巴斯及乌南四州(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扎波罗热),这不仅能保障通往克里米亚的陆地走廊,也极大地削弱了乌克兰的经济潜力。
在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俄罗斯转入持久的消耗战,通过持续打击乌克兰的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和经济活力,最终目的便是迫使其乌克兰民众和西方盟友因不堪重负而妥协。而从乌克兰民调来看(已有超过3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考虑“以土地换和平”的谈判方案),这一策略已经奏效。
与此同时,普京的宏大愿景从未改变:颠覆西方主导的单极世界,建立以俄罗斯为重要一极的“多极世界”。
这场战争是俄罗斯构建其“多极世界”愿景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愿景中,俄罗斯将作为独立且强大的一极,与中国、印度、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共同主导世界事务,而不再由西方制定规则。
2、“多极世界”的解释权
俄罗斯正走在一条由“大国雄心”与“现实国力”的巨大鸿沟所铺就的道路上。它试图构建一个超越它自身实力的宏伟愿景。
然而,这座宏伟蓝图却建在流沙之上。2024年,俄罗斯GDP仅为2.41万亿美元,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但野心却达到了美国的十分之七,两者匹配度存在脱节。
在俄罗斯的视角里,“多极世界”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神圣词汇,代表着对一个没有霸权、没有单边主义、充满公平正义的追求。俄罗斯2023年版的《外交政策构想》就是一份讨伐檄文,将美国及其“卫星国”定义为阻碍人类进步的“主要威胁”,并宣称俄罗斯的使命是“消除美国统治的残余”。
中国也认为,中俄联手推动世界多极化,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壮举。两国元首的联合声明,充满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美好词汇。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更进一步,宣称新权力中心在世界各地的崛起,反映了各国主宰自身发展的健康趋势。
而在西方视角里,“多极世界”口号一直被当作一个不怎么高明的目标。他们认为,这不过是“颠覆现有秩序”。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研究认为,莫斯科之所以热衷于多边主义,是因为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单挑不过美国及其盟友”。
他们认为,“多极化”是一种“以小博大”的策略,意思是:“如果我不能在你的俱乐部里当副会长,那我就把你的俱乐部给拆了”。
(对中国推动多极化,西方的看法更为复杂,视中国为试图改写规则的系统性竞争者,但也承认中国在经济和全球治理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一个是“破坏者”,一个是“重塑者”,本篇不展开讨论)
3、大炮与民生
国家预算,是这个时代最诚实的自白书。翻开俄罗斯的预算账本,每一笔支出都清晰地指向一个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战争。
2025年,俄罗斯计划将国防开支飙升至创纪录的13.49万亿卢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2%。更惊人的是,如果加上国内安全和执法等广义上的安保开支,两者将合计吞噬掉俄罗斯联邦预算总额的近40%。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让我们与战前对比:2021年,国防开支仅占联邦预算的约14.5%。短短数年,用于战争机器的财政份额翻了近两倍。
钱从哪里来?只能从民生中来。
被牺牲的领域:当军费高歌猛进时,用于社会政策(养老金、福利等)、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预算份额被严重挤压。例如,2025年对社会政策的拨款占预算比重预计将从战前超过22%的峰值降至约15.5%,教育和医疗的预算在扣除通胀后也处于事实上的停滞甚至萎缩状态。
长期的经济代价:这种“大炮换黄油”的模式正在重塑俄罗斯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虽因油价上涨等因素上调了短期增长预期,但均警告称,这种由国家和军工驱动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它将导致经济结构畸形、严重依赖能源和军工复合体、通货膨胀高企,最终,被掏空的将是俄罗斯的技术创新能力,被透支的将是普通民众的福祉。
4、孤立的代价
俄罗斯现在的外交政策就只剩下两种姿势:一个是紧抱更强大的大腿,另一个则是与同样孤立的伙伴合作。
与龙共舞
如今的现实是,如果没有我国的零部件,俄罗斯连一部智能手机都组装不出来。所谓的“转向东方”,听上去雄心勃勃,实际上是滑向经济附庸的过程。
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的大背景下,贸易结构却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俄罗斯愉快地扮演着原材料供应地的角色,出口的是石油、天然气和木材;换来的则是汽车、手机和工业机械等高附加值产品。
西方的分析充满了幸灾乐祸的口吻,预测俄罗斯可能会“从中国的小伙伴滑向事实上的殖民地”。当然,在我国官方层面,这叫“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点,我国民间可能会倾向于西方观点。
这种依赖性意味着,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表演“硬汉”的底气,越来越依赖于北京是否愿意为这场演出买单。
这种关系与其说是战略协作,不如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分工:一方在台前挑战现有秩序,吸引火力;另一方则在幕后,乐见其成地为其经济输血,并坐收地缘政治之利。
搅局者联盟
俄罗斯的朋友圈也变得越来越有性格,构成了一个“搅局者联盟”。
与朝鲜的热情拥抱:这简直是天作之合。一个需要炮弹,一个需要技术和粮食。两国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几乎就是“有难同当”的现代版,顺便给东北亚的美国盟友们添点堵。
与伊朗的无人机交易:德黑兰慷慨地提供了数千架“见证者”无人机,让俄罗斯的城市打击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回报,俄罗斯提供外交上的庇护和一些模糊的口头支持。毕竟,自己的军队还在乌克兰的泥潭里挣扎,实在抽不出手去中东帮哥们打架,但姿态一定要做足。
在非洲的“无私援助”:通过瓦格纳集团及其继承者“非洲军团”,俄罗斯在非洲多国扶持反西方政权,其模式堪称“新时代国际关系典范”:用“无条件的安全援助”换取黄金和钻石的开采权。再把前殖民宗主国法国骂个狗血淋头。这生意做得,比卖石油利润率高多了。
(搅局者外交:你让我不好过,你也别想过得好,大家一起过不好才是真的好。)
命运的讽刺
一个伟大的国家,应该输出的是文化、艺术和繁荣。而新俄罗斯,似乎只擅长输出石油、武器和雇佣兵。这便是普京留给历史的遗产:一个由安全精英统治、用核武库守卫的一个日益衰败的加油站国家。
普京的战略问题在于:这场以重建秩序为目的战争,最终却迫使俄罗斯走向经济附庸的地位。
在普京自己的历史观中,他并非一个破坏者,而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守护者。他相信自己背负着彼得大帝的使命,肩负着收复失地、重塑俄罗斯、对抗西方虚伪霸权的历史使命。
普京认为自己是大棋局的棋手,但现实是,俄罗斯出于对自身缓冲区的执念,最终将自己变成了另一个更强大国家的战略缓冲区。这或许是这场宏大历史剧中,最具俄罗斯特色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