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没想到,打击最大的一次,不是俄军推进,而是白宫直接当面拆台,2月的华盛顿,气氛比基辅前线还紧张。
本来这趟美乌会谈是奔着“续命”去的,战场胶着,乌克兰急着要新一轮弹药和金融输血,美国也得给自家选民一个交代——可现场直接崩了。
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当着媒体面火药味拉满,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一旁黑脸,到底谁先翻脸,社交网络都在复盘,谁能想到盟友开会能闹成这样?
泽连斯基提前离场,连记者都傻了,这可不是外交辞令能糊弄过去的小摩擦,老铁,这可是乌克兰“安全支点”第一次出现肉眼可见的裂缝。
三天后英国《卫报》爆料,万斯团队绕开基辅总统府,直接联系驻英大使、乌前总司令扎卢日内,电话那头死活没人接,这招够耐人寻味。
正常程序美国找总统,怎么突然想“翻备选”?是扎卢日内比泽连斯基更“好用”还是背后有别的盘算?
扎卢日内在乌克兰民间的声望,真不是吹出来的,前线抗住赫尔松反攻,民调一度甩开总统,坊间都在传“民族英雄”,甚至有“总统候补”这么一说。
战争进入胶着期,权力结构就容易拧巴,2023年夏天反攻失利,消耗巨大,泽连斯基换帅让扎卢日内下课,外头都说是“战略调整”,实则是政军博弈拉满。
从那之后,乌克兰政坛一直像绷着的弦,扎卢日内既不公开唱反调,也没彻底投靠总统团队,叶尔马克试图把他拉进“总统盘子”,人家只是礼貌拒绝。
他没明着造反,也没和反对派搞小动作,保持距离,谁都看得出来,他在等风向,敢不敢彻底站队,背后是生死大事。
反对派急得嗷嗷叫,觉得“机不可失”,但扎卢日内本人大概率是怕一旦动作太快,就会被清算,乌克兰政治从来不缺“过河拆桥”的狠人。
外部推力也没消停,美英媒体多次暗戳戳放风,说他是“西方更喜欢的沟通对象”,甚至传出西方在阿尔卑斯山讨论政权更替方案,细节真假难证,但这种风声越吹越大。
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也爆料过,美国内部认真讨论“换人”,甚至出现了“流放”这种词,听着夸张,但美乌之间的矛盾真没法当笑话。
这一年,乌军战果没法交差,基辅安全边界越退越后,美国新政府也没耐心了,特朗普团队直接扔出停火底线,克里米亚归属、顿巴斯领土安排全摆桌面。
乌克兰宪法明死卡着“领土不可分割”,泽连斯基只能死撑,华盛顿要的是“能谈能交作业”,不愿意无休止砸钱,账一算,“止损”声音就大了。
所以那通扎卢日内不接的电话,意味深长,美国在试探“路线B”,哪怕对方不愿意站出来,也得递话过去,扎卢日内的谨慎是姿态,也是自保。
他怕被贴上“外推”标签,一旦起事不成,后果不堪设想,乌克兰那种政治生态,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时代的齿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谨慎而停摆,乌克兰社会动员、征兵、经济、民生,每个指标都在极限,政坛压力全靠泽连斯基顶着,美方战略盘面必须“可控”,两头互相挤,没人能全身而退。
英美媒体的口风也变了,谁能把前线和谈判桌对接起来,谁就“更合用”,扎卢日内的沉默被解读成“进退弹性”,既没拒绝西方,也没明给反对派信号。
这种角色设定,正好合了大国棋局的胃口——要的是专业形象,也是政坛备选,谁能保证他不会哪天顺风起飞?
只要扎卢日内不进场,战事叙事还能锁在政府层面,一旦他进场,乌克兰社会的分歧可能会彻底摊开,这种“加速器”谁能轻易踩到底?
回头看,泽连斯基这两年其实一直在两头受气,俄军压力没松过,盟友后院频频起火,外头的“援助续命”按下暂停键,里头的权力分裂却一天紧过一天。
2024年到2025年,全球产业链震荡,欧洲内部能源、粮食和军工供给都被俄乌战事搅成一锅粥,美国国会讨论对乌援助时,产业游说团体的声音越来越大——“继续砸钱还是转单自家企业?”这种选择题没人敢拍胸脯。
乌克兰经济本来就靠出口和外部输血,战争拖得越久,国内企业活得越难,征兵和劳动力流失拖累制造业与农业,去年出口额同比下滑近三成,国际金融机构估算2025年财政缺口高达400亿美元。
美国对乌援助还捆着本国“国防授权法案”,一旦白宫和国会卡壳,资金链紧张马上传导到基辅,泽连斯基“要钱”难度飙升,底气只能靠剩下的民意和战时动员。
反观俄罗斯,虽然经济制裁压力山大,但能源出口还是能带来稳定现金流,卢布贬值后军工和农业变相“提效”,普京政府用“战争经济”模式维稳,乌克兰这边却是“拉美化”风险越来越近。
美国和欧洲不愿意让乌克兰彻底崩盘,但也不愿意无底洞“烧钱”,所以谁更能“控盘”,谁就有话语权,扎卢日内成了棋盘上的“多面手”,他能不能扛住外部推力?
拜登政府的算盘也很直白,乌克兰战事不能失控,谈判桌不能没人,前线不能出大乱子,既要维持对俄压力,又要确保盟友阵营不内耗,谁能帮美国稳住这个局?
泽连斯基的,说到底就是“没有更好选项”,他把全部家底都押在西方援助和国内民意上,可一旦这两头同时松动,他的谈判空间就剩下死守。
扎卢日内在伦敦的身份也很微妙,既能和英美高层保持互动,又能离乌克兰政治漩涡远一点,这种“战略模糊”,是他唯一的护身符。
但风向变起来,没人能预测下一步,乌克兰政坛这盘棋,谁能最后站到台前,还得看外部资金、国内民意和前线进展怎么博弈。
2025年,不是简单的“战争继续”或“停火谈判”,而是每个环节都在倒逼选择,泽连斯基和扎卢日内到底谁能走到外部盟友到底是帮忙还是拆台,谁能给出答案?
乌克兰的是坚持独立叙事,还是被大国博弈裹挟,等风再起,谁敢拍板,这局棋会不会有“第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