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量供应天然气?一听就像小区邻居说‘我冰箱里的饺子随你吃’,可普京真把这话说给了北京。”
9月2日,北京又被卫星图刷成红地毯现场。克里姆林宫的飞机一落地,普京和随行人员直奔人民大会堂。俩人关起门聊了几个小时,出门的时候手里多了二十来份合同,从加油站到火箭发射台,连AI写代码的电脑都安排明白了。
最火的还是天然气。俄罗斯那边放话:中国要多少给多少,管道敞开到最大。听着像旧社会煤老板在酒桌上拍胸脯,但数据一出,没人敢笑。2024年俄罗斯对华输油量1.0847亿吨,中国进口的油里每五桶就有一桶贴着俄文标签;管道气31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又追加了860万吨,加起来足够全北京烧暖气还让上海多开俩发电厂。东线管道自打2019年通气,如今累计输送早破400亿立方米,这架势妥妥坐上了中国能源四大通道的头号交椅。
最让人心里踏实的是价格。欧洲的冬天还在为账单吵架,中国这边拿到的气价比俄卖给邻居便宜一截。毕竟,西方的制裁把普京逼得连夜找买家,中国这边市场稳、票子硬,两边一拍即合。能源贸易在2024年占了中俄贸易额的1/3还多,这买卖已经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更像把两家人的电表绑到同一条线上。一月的时间里,人民币和卢布直接兑换的量猛增300%,美元躺着也被砍了一刀。
别以为小川建国会就此消停。老美先放风说可以给俄罗斯“更甜的价码”,顺嘴还要俄罗斯把华为、比亚迪从采购单里踢出去。俄方压根不接茬,心里门清:美国人的话今天说完明天就可能翻脸,何况想拿技术卡脖子更是触碰底线。于是2024年中国管道气进口量再涨29.4%,美国拉清单,中国拉管道,各写各的作业。
油气之外,新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也上了加速键。这名字听着像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续集,其实就是一条更大口径的管子,要能通气,蒙古那边也得分杯羹。中国这回不只是出钱买买买,输气站、阀门、压缩机,圈子里都写着中国造。技术一起搞,风险一起扛,算是把买卖关系升级成亲家。
北京转身又送了个大礼:2025年9月15日起,俄罗斯普通老百姓来中国可以免签30天,活动到2026年9月14日截止。以前只有跟团能来,现在背包客拿着护照就能飞。海南沙滩已经提前感受到战斗力:免签政策在三亚落地后,俄罗斯游客人均刷卡1.2万,有的人干脆一次性扫回三箱面膜。黑龙江边境口岸更夸张,跨境电商单量半年飙了41%,生意人拎着双肩包排队开店。
联合国会场里,中俄也继续互相帮腔。制裁、禁运、抹黑,都挡不住两块常任理事国理事牌同时举“否”。这种背靠背不是临时搭伙,更像多年老邻居互相送葱换姜:今天你少块姜,我递一把,明天我家酱油不够,你也来补。既不争老大,也不让小弟吃亏,这套玩法在传统霸权眼里简直不合逻辑,可现场表决的时候往往实效最强。
有人担心:资源会不会被一家垄断?中国的电费会不会被远距离气价绑票?其实看看东线数据就有底:项目完全投产后进口量只占国内消费的15%,远谈不上被谁拿捏。再往前看,俄气长期合同大部分挂钩石油篮子价,价格波动大不到哪去。真要行情难测,大不了少买点现货,手里有储备、有现货、有长协,就像冰箱里除了饺子还有速冻包子。
免签推行后,民间吐槽也来了:上海外滩会不会又被金发方阵占领?丽江古城会不会分分钟变身“俄味丽江”?按海南经验判断,高峰期虽拥挤,却实打实带来客流和现金,本地的出租车、酒店、摊贩都能分到甜头。官方只需要把网约打车和外语菜单准备好,游客越容易花钱,店主越容易笑。
再算一笔大账:2024年中俄贸易总额已经逼近24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波兰一年的GDP。有人嘀咕俄乌冲突风险仍在,万一哪天碗砸了怎么办?现实是冲突 zone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输油管和天然气管都在亚洲腹地穿过,除非有人拿着炸药一路狂奔1000公里,否则风险可控。退一万步说,管道坏了有LNG,码头坏了还有铁路,多路径早就铺好。
回看这次会议,最炸裂的发现不是又签了几百亿的合同,而是两国已经把合作变成肌肉记忆:能源、航天、AI,一路从地下管道写到火星轨道。别家还在谈“如何不被卡脖子”,中俄已经实战演练“一起造新脖子”。
免签航班一起飞,俄罗斯小哥跑到广州喝早茶,中国小妹妹飞到贝加尔湖拍星空,回头发个带定位的朋友圈互相点赞。美欧闹制裁时,两张毕业证书一合影,彼此暗戳戳展示“同窗之谊”。国际关系照这么玩,多少制裁清单也只能当废纸。
免签倒计时已启动,你会去俄罗斯先来一碗红菜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