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开始用“不合作”来回应霸权,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个旧秩序的终结?
过去几十年,美国习惯于用关税大棒敲开市场大门,尤其对欧洲和中国,这套逻辑几乎成了外交的默认语法。但最近,这根大棒似乎突然失灵了。不是因为对手变弱,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行动说“不”——不是愤怒的呐喊,而是冷静的重构。这场看似是美欧之间的关税博弈,实则是一场全球权力结构的静默重组。
我们曾以为,特朗普2018年掀起的关税风暴只是周期性的贸易摩擦。可回过头看,那更像是一次“压力测试”——美国试图用单边主义检验全球供应链的韧性,结果却暴露了自己的脆弱。欧盟没有跪下,反而加速推进“战略自主”。2023年,欧盟对美国的钢铁和铝关税实施反制,涉及28亿欧元商品;2024年,法国带头推动“碳边境税”,表面是环保,实则是用新规则反制美国的产业补贴。这不是报复,是另起炉灶。
更让华盛顿意外的是,欧洲内部的“造反”并非个案。德国开始重新评估对美安全依赖,波兰却在北约框架内悄悄扩大与亚洲的能源合作;北欧国家联合投资绿氢技术,南欧则推动地中海数字走廊——欧洲不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盟友”,而是一群各自寻找出路的务实者。他们未必反美,但绝不再无条件追随。
而中国,恰恰是在这场混乱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当美国试图用“脱钩”逼迫产业链回流时,中国没有硬刚,而是加快区域合作。RCEP生效两年,区域内贸易增长17%;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23.5%。更关键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建厂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国本土新增充电桩的进度。现实很讽刺:美国用关税保护“本国产业”,结果反而把市场拱手让人。
有意思的是,这场“大结局”根本不是谁打败谁,而是规则本身的失效。美国以为关税是武器,但现代经济更像生态系统——你砍掉一根藤蔓,其他植物会迅速填补空隙。中国没有正面挑战美元体系,却通过本币结算、跨境支付系统(CIPS)悄然搭建平行通道。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升至4.5%,首次超过日元。这不是取代,而是多元化。
我们总以为国际博弈是“强者制定规则”,但今天的现实是:强者可以设限,却无法阻止别人另建游戏。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越严,中芯国际的28纳米产能利用率就越接近100%;荷兰ASML受限,中国反而催生出20多家光刻机配套企业。这不是“逼出创新”,而是证明:封锁只能延缓,无法阻止一个庞大市场的自我进化。
所以,真正的转折点或许不是某项关税取消,而是认知的逆转——美国开始意识到,它再也无法单方面定义“什么是威胁”。当欧盟说“美国补贴电动车也扭曲市场”,当巴西、印度、南非联合呼吁WTO改革,当沙特用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这不是围攻美国,而是全球在说:我们需要更多选项。
那么问题来了:当霸权不再自动带来服从,未来的秩序是会变得更稳定,还是陷入长期碎片化?也许答案不在华盛顿或布鲁塞尔,而在每一个选择用本币交易、用本地技术、用区域合作来规避风险的决策中。秩序没有崩塌,它只是在沉默中改道。
这场所谓的“关税战大结局”,或许根本不是结束,而是新规则时代的序章。而我们正站在河床改变的那一刻,听着旧水声渐远,却还看不清新河道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