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武装人员突然冲进津德尔炼油厂,将中石油三名高管押解离境,炼油厂账户被冻结,配套的酒店执照遭吊销。
这座由中国耗时22年、耗资60亿美元打造的炼化设施,曾贡献尼日尔70%的燃油供应和90%的出口收入,却在48小时内陷入瘫痪。
黑市汽油价格应声飙涨300%,数万民众被迫徒步穿越沙漠寻找能源,而军政府转头却向宿敌尼日利亚求购1350万升汽油救急。
2025年6月19日,法国核燃料巨头奥拉诺的索迈尔铀矿被收归国有。 军政府指责这家法国政府控股90%的企业“不负责任、非法和不忠诚”,更直言这是对“敌对国家”的反击。
中石油的遭遇早有伏笔。 2024年3月,军政府曾与中企签署4亿美元原油预付款协议,约定12个月后以等值原油偿还。
但到期时,尼日尔外汇储备仅剩1.2亿美元,外债却高达40亿美元。 无力偿还的军政府选择翻脸:以“欠税”为由冻结中企资产,更单方面撕毁协议,要求将原油分成比例从15%强行提至30%。
2025年8月9日,全国唯一的工业金矿——澳大利亚利普塔科金矿被国有化。 军政府指控澳企“违约”,称其拖欠1000万美元投资款和员工工资。
讽刺的是,这座矿2023年仅产金177公斤,远不及尼日尔手工采金的2.2吨年产量。 但国际金价站上2000美元/盎司,让军政府不惜代价抢夺“快钱”。
他们知道法国短期内找不到替代铀源,尼日尔供应着欧盟25%的铀燃料,断供足以震动欧洲能源安全。
他们吃定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赌中方不会强硬反击。 当中石油油田停产后,尼日尔每日损失900万美元收入,但军政府更在乎眼前利益:直接没收资产比慢慢分红来得快。
他们甚至算准了澳大利亚的无力。 澳企远在万里之外,矿区安保还需依赖尼日尔军方,最终只能“认栽”。
军政府需要向国内展示“反殖民硬汉”形象:驱逐法国驻军后,他们引入俄罗斯瓦格纳集团驻守铀矿;对抗西方制裁时,又打出“资源归人民”的旗号煽动民粹。
民调显示,62%民众支持“重谈资源合同”,尽管他们多数不知道中石油项目曾保障全国三分之一汽油供应。
津德尔炼油厂停摆后,尼日尔每日燃油缺口达25辆油罐车,运输业陷入瘫痪。 军政府秘密进口尼日利亚汽油,却对内宣称这是“改革成效”。
全国石油工程师不足200人,本土化率硬性指标逼走中方技术骨干后,油井管材价格暴涨400%。 一座曾因强塞不合格本地高管引发爆炸的炼油厂,如今沦为军政府索要赔偿的筹码。
数据显示,非洲国家资源管制措施在2023年激增47%,从税务稽查到强制本地化,外资矿企步步惊心。法国发起法律仲裁,但奥拉诺公司早在国有化前数月已失去矿区控制权,抗议显得苍白。
中国通过金砖银行推动债务重组谈判,同时向国际商会提起4.1亿美元债权诉讼。 更实际的行动是加速撤离:中石油将设备转运至乍得油田,阿尔及利亚成为新的投资重心。
澳大利亚企业则彻底认输。 麦金内尔资源公司宣布退出西非,称“规则已死”。军政府曾宣称国有化是“反殖民正义”,但民众在黑市排队抢购天价汽油时,或许正在思考:当外资被赶走、技术被斩断、收入被榨干,这场豪赌赢的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