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汉疫情最严峻时,易烊千玺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过一个温暖的承诺:“疫情结束后,我们会有一场演唱会,届时你们的票都会留着。”那时的他,还是无数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人的精神支柱。
三年过去,粉丝们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刻。
可是,随即而来的另一条推送,“易烊千玺广州演唱会因故取消”。五年等待,终于变成了无情的空白。
大麦网的一纸声明声称,由于“筹备不足”以及“场地问题”,演唱会不得不取消。然而,另一边,广州宝能场馆却指责主办方未提前通知,甚至启动了法律程序,要求追究相关责任。这一场原本期待中的演出,瞬间变成了多方责任的罗生门,而粉丝们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在广州演唱会取消的消息传开后,许多粉丝将原本定制的灯牌和手幅转赠给了儿童医院。这些本应在演唱会现场闪耀的荧光物,成了病房里的彩虹,传递着爱的力量。而在上海的奶奶,回忆起自己1982年错失邓丽君演唱会的经历时,感慨道:“有些约定会迟到,但爱终将抵达。”这句朴素的话语,或许正是粉丝对偶像与约定最真挚的回应。
“这届年轻人学会的第一课,是在退票页面按下确认键时——接受遗憾是成年礼的印章,而真正的奔赴从不止于一座舞台。”
取消事件背后的行业冰山
演唱会取消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行业深层问题的一个缩影。首先,从经济损失来看,这场易烊千玺的广州演唱会,直接涉及到2万张票的退款,预估损失高达4000万元人民币。而除了票款外,还有不可忽视的隐性成本:例如,68%的跨城观众因演唱会取消而面临的交通和住宿费用,平均损失为1200元。更有30%以上的上班族,由于提前请假参加演唱会,遭遇了职场考核降级的尴尬。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头部艺人的演唱会取消率同比上升42%,场均损失超2000万元。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回溯历史,2014年重庆杨坤演唱会因政府活动延期被取消,法院最终裁定“群众性活动属于不可抗力”。而2018年,滨州某房产公司擅自扩大演唱会规模,也因此遭到了处罚。
这些数据表明,演出行业的不可预测性和管理漏洞,正在日益加剧粉丝的情绪波动,也让整个产业的可持续性遭遇挑战。
谁该为失约的舞台负责?
主办方硬伤
演唱会的取消,不仅仅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主办方的筹备失职也是原因之一。根据媒体披露,演唱会的票务代理权一直处于争夺中,宝能指定猫眼平台,而大麦网则坚持维持自己的代理权。这种内部权力博弈导致了演出批文无法及时批准,舞台搭建也因此停滞不前。此外,主办方还未为这场演出购买“演出取消险”,导致突发情况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监管盲区
尽管文化部门已对演出进行审批,但场馆验收、票务纠纷等关键环节并未纳入监管预警体系。这一监管的割裂,导致了演出和粉丝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且,目前我国的演出行业,尚未有强制性的票款托管机制,粉丝的预付款项未得到第三方监管保护,一旦演出取消,粉丝往往无法追讨损失。
行业生态畸变
近年来,顶流艺人和平台话语权的争夺不断加剧,演唱会的筹备周期也因此不断压缩。过去,演唱会从立项到正式开演通常需要120天的筹备时间,但如今这种周期常常被压缩至60天甚至更短。平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频繁进行“饥饿营销”,提前售票,忽视了演出筹备的实际进度。这种商业化博弈,将粉丝的期待和演出本质抛在了背后。
“票务代理权争夺战,本质是平台对流量蛋糕的饥渴——但当商业博弈凌驾于演出本质,最先牺牲的永远是粉丝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