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市场,在2025年8月5日,再次见证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里程碑:融资融券余额突破2万亿元大关。这并非简单的数字跳动,而是时隔十年,自2015年7月2日之后,这一高风险指标的再度“回归”。这究竟是市场活力澎湃的牛市序章,抑或是那场“杠杆股灾”幽灵的低语,预示着历史的重演?答案,远比表面数据复杂,且充满残酷的讽刺。
回溯2015年,那是一场由高杠杆资金驱动的“疯牛”盛宴,最终以惨烈崩盘收场。彼时,融资余额一度飙升至2.2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场外配资,通过伞形信托、P2P平台、甚至民间借贷等隐蔽渠道,如癌细胞般疯狂扩散,形成一张复杂且难以穿透的资金传导网络,将风险层层放大。投资者在“一夜暴富”的狂热情绪和“羊群效应”的裹挟下,盲目加杠杆,将身家性命押注于虚幻的泡沫之上。当监管的“靴子”迟来,市场预期逆转,高杠杆的脆弱性瞬间暴露,引发了史无前例的连锁爆仓,千股跌停,数万亿市值灰飞烟灭,无数家庭财富瞬间蒸发。那不仅仅是金融市场的震荡,更是对人性贪婪与监管失职的无情审判。
2015年的股灾,其根源在于多重监管盲区与漏洞的交织。监管机构对场外配资的识别和打击严重滞后,甚至存在部分监管人员“知法犯法”的权力寻租现象,导致风险累积如脱缰野马。券商作为两融业务的直接执行者,在利益驱动下,对客户资质审查形同虚设,风控责任履行不到位,成为助长泡沫的帮凶。而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和非理性行为偏差下,盲目追涨杀跌,最终成为高杠杆的牺牲品。这些深层次的制度缺陷和人性弱点,才是那场灾难的真正诱因。
如今,两融余额再度冲破2万亿,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均已破万亿,有色金属、电力设备、非银金融、计算机和电子等行业成为融资客加仓的热点,浦发银行、比亚迪等龙头股更是获得巨额融资净买入。富国基金、中信证券、兴业证券、招商证券等机构纷纷乐观表态,认为当前市场已展现牛市初期特征,增量资金持续流入,盈利逻辑正在强化。这股乐观情绪,与十年前何其相似!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杠杆资金的“风险偏好放大器”本质从未改变。
要避免“历史的重演”,仅仅依靠口头警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真正多层次、穿透式、且具备前瞻性的监管体系。这意味着:
监管科技的全面升级: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跨市场、跨机构、穿透式的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对资金流向、杠杆结构、风险敞口的毫秒级捕捉与分析。对于任何形式的场外配资,无论其如何伪装,都应能被精准识别并予以雷霆打击。券商风控的硬性约束: 强制券商实施更严格的客户适当性管理,将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与实际授信额度挂钩,并动态调整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确保其风险承受能力与市场波动相匹配。对于未能履行风控责任的券商,必须施以重罚,直至市场出清。投资者教育的常态化与精准化: 摒弃说教式的风险提示,通过生动案例、互动模拟等方式,深入揭示杠杆交易的真实风险,培养投资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逆向投资思维。让“风险自负”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深入骨髓的认知。权力寻租的零容忍: 持续深化金融反腐,斩断监管者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输送链条,确保监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只有监管者自身清白,才能真正做到“长牙带刺”,震慑市场乱象。
两融余额重回2万亿,是市场信心的回归,更是对中国资本市场治理智慧的终极考验。我们不能沉溺于“结构牛”或“全面牛”的幻象,而忽视了杠杆这把双刃剑的潜在杀伤力。历史的教训,如同刻在墓碑上的警句,不应被遗忘。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审慎应对杠杆风险,才能让中国资本市场真正摆脱“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宿命,行稳致远,迈向真正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否则,下一次的“两万亿”,可能就是又一场悲剧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