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院首迎“省外资本”:30年苏陕协作“反向升级”

157     2025-08-09 05:24:19

陕西关键科转平台“能力输出”至江苏。

6月26日,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西安创新基金与无锡市梁溪空天科技公司。

引发我们关注的是,这家持股4.48%的省外公司竟然是无锡市梁溪区发展“空天产业”的关键国资平台,且双方早在一年前,就在当地成立了“太湖空天院”。

更重要的是,“苏陕协作”30年来,市场正在“自发式”地形成巨大变化。

西工大“外拓”平台:首迎“省外资本”

空天院无疑是西工大科技转化的最“市场化”延伸。

2018年成立的空天院自诞生起就是西工大“走出围墙”的重要代表,其成立时即引入了两方面外部资源,成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一是联合中国航发西航、中国航天科技四院、六院等“产业力量”共同发起;二是外部股东均为“基金力量”,包括陕投集团、高新金控旗下西高投管理的高新战兴基金,以及集合西投控股、经发资产与航天基地在内的西安君创投资,空天院初始注册资本10亿元。

在我们的观察中,成立4年后的股权变更成为空天院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彼时持股30%的陕投集团于2022年退出,肩负省政府引导基金管理使命的陕财投同步入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意味着这家部属高校开始与省级政府实现深度联动。在此次A轮融资中,西安市创新基金亦“大手笔”出资,目前持股25.37%,与西工大资管下属西安翱翔动力科技公司成为并列第一大股东。省、市两级引导基金的纷纷注资显然是对空天院所掌握的科技成果资源与孵化能力投下“赞成票”。

围绕空天动力产业链,空天院已然走出一条完整的科技成果孵化路径。在我们看来,这种“工具箱”的丰富正是其与西工大资管模式上的最大不同。

指导思路即依托空天院平台、建设航天动力、航空动力、控制系统、智能制造等八大创新中心、孵化若干产业化公司的“1+8+X”创新孵化模式。配套设施方面建设有省内首个“陕西实验室”、陕西航空航天研发“基础设施”陕西空天超算中心与一期用地80亩的“飞天小镇”产业园等;金融服务方面则成立了陕西空天动力投资管理公司等3个投融资平台,覆盖从天使轮至IPO全阶段,目前基金规模已超2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40亿元。

最新信息显示,公司已累计孵化与参控股科创企业及项目70余个,当前估值超600亿元。其中,万德股份(836419)已成功登陆北交所,15家企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值得注意的是,空天院于2023年就已实现“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当年孵化投资企业总产值49亿元,较2022年翻番,实现盈利4900万元。2023年退出投资的雅港复材回报率达4.25倍、天回航天回报率达13倍。

如此看来,无锡市梁溪区国资此次入股所显露的“风向意义”就十分鲜明了,因为作为陕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关键平台的空天院,已首次迎来省外国资“用脚投票”。

“老城”要逆袭:历史合作进展迅速

那么,无锡市梁溪区国资此次入股目的是什么呢?

“散装江苏”格局下,无锡是毫无疑问的“排头兵”。2024年GDP以1.6万亿元排名江苏省第三,仅次于苏州与南京,尤其以21.69万元的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二,连续4年超越上海。随之而来的是,无锡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1.56亿元,亦位居全省第三。

梁溪区则真正的需求方,作为无锡市“老城区”,其2024年以1709.87亿元的GDP表现位列无锡市8大区县第5名,但如下图所示,梁溪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处于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面临“产业空心地”窘境。而在“强市概念”下,梁溪区于2023年开始瞄准“空天产业”这一新赛道,并于2024年8月获得江苏省深海深地空天产业领域唯一试点。

入股空天院,梁溪区选择的主体正是当地发展“空天产业”的关键抓手——无锡市梁溪空天科技公司(2024年6月成立),其由梁溪区国资委持股70%,亦是全国首个地方性商业航天国企平台,目前公司的4项对外投资中,空天院是唯一科转平台。

要说空天院与梁溪区的合作,应该将视野拉回一年之前。

太湖空天动力研究院于2024年3月成立,由空天院下属陕西空天动力投资管理公司与无锡市梁溪人才集团分别持股60%与40%,目的就是在梁溪区打造千亿空天产业项目集群。合资公司的动作很快,一年之间就已取得颇多成效:

如科转项目路演。太湖空天院于今年6月举办的路演活动就遴选出AMHS天车、HRG高精尖惯性导航、重复使用宽域超高速飞行器等9个项目,更大的项目库则包括西工大、西交大、哈工大、浙大在内的30余个项目。

如头部企业引入。既包括火箭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上海寰宇航天总部基地落户梁溪区,未来5年将实现超30亿元的累计销售额;又有太湖空天院通过关联方无锡梁溪空天科技公司领投(获得控股权)、自身跟投远航钎焊A+轮融资,获得首个拟培育上市企业。

如创投基金组建。太湖空天院已于2024年7月发起太湖空天启明星基金、太湖空天天使基金、太湖空天产业基金3支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均包括空天院下属空天宏远创投公司。官方信息显示,公司目前仍有5亿+产业基金正在组建中。

不难看出的是,以上种种成果中均出现空天院“浓厚身影”,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空天院在形成自身经验积累后,已“能力输出”至发达地区。

苏陕协作新模式:陕西告别“不发达”

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透过此次无锡国资认可陕西科技成果转化释放的鲜明信号,我们意识到——30年来的“苏陕协作”正在发生变化。

简单回顾一下“苏陕协作”历史,中央确定苏陕之间进行东西扶贫协作结对始于1996年,20年探索后,苏陕两省10个设区市于2016年确立结对关系,2017年起,江苏52个经济较强的县(市、区)与陕西56个贫困县(区)结对帮扶关系。“十四五”以来,已累计使用各级苏陕协作财政援助资金106.35亿元。

进一步了解细节,我们在感慨这种帮扶深度的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苏陕协作”正在由“输血”走向“造血”模式。

早期阶段是江苏“扶贫式”注入各种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干部频繁交流、“三支人员”奔赴陕西、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购买陕西特产、帮助陕西贫困地区劳务输出至江苏等。其中代表性事件就有陕西西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于2001年挂牌成立,成为苏陕两省最大合作项目,可参考数据有,协作十年间双方共交流干部1567人,其中陕西赴江苏干部868名;陕西贫困地区累计向江苏省输出劳务近5万人次,劳务收入近3亿元等。

接下来逐渐出现一股“产业协作式”力量。

能够直接说明情况的数据是:“十四五”以来,江苏帮助陕西新引进916家企业,实际到位投资477.92亿元,共建产业园区82个,基本实现“一县一园区”全覆盖。其中“优势互补”特征已然得到放大,公开信息显示,引入企业大量集中于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新材料等领域。尤其是安康“无中生有”的毛绒玩具产业,既为陕西带来大量“本土就业”、加强区域产业集群,亦完成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共进”局面。

如今的科技资源互通才真正实现“两地共赢”。

在我们的观察中,苏陕近年来相继出现无锡于2022年在西安设立多家“科创飞地”、西测测试(301306)携手8名西工大教授在太仓成立合资公司、西电教授与江苏上市公司签下“对赌协议”等多个“技术输出”案例。

而这当然不是陕西“单方面做贡献”,在本土科技优势愈发凸显的当下,两地资本互动亦得到加密,不仅今年以来迪泰克、华诚领航、嘉合汇智在内的多家科创企业获得江苏资本投资,更大的信号在于,江苏目前正在探索跨区域投融资模式,计划设立“苏陕产业协作基金”,由两省财政牵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产业链补链强链项目。

行文至此,我们已不能将此次无锡国资参股空天院视为陕西一次简单的“科转能力输出”,因为在更大的视野下,陕西已然在30年“苏陕协作”中告别“不发达”的印象,凭借自身科技强项走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