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拉响,中国资产遭疯抢,特朗普发飙,资金如洪水撤离美国

58     2025-08-01 20:14:19

在全球资本市场掀起一场“向东看”热潮时,商界老将李嘉诚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

他将手中持有的巴拿马运河关键港口资产,以超过19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这笔交易,标志着长江和记实业长达数十年的港口控制权画上句号。

此举与全球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向中国市场的宏大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疑惑。

商人嗅到什么?

当多数投资者还在热议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时,这位被视为商业风向标的人物,为何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撤退”?

李嘉诚的这一步,绝非轻率。其深层原因,恐怕不是对资产本身价值的否定,而是对潜在地缘政治风险的极度规避。

他出售的克里斯托瓦尔港和巴尔博亚港,分别位于巴拿马运河的两端,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这些港口的经营权原本可以延续到2047年,按理说是一项长期且利润丰厚的投资。

然而,正因其咽喉般的地理位置,这里也成了中美大国博弈的敏感区域。

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多次将中国在巴拿马的投资视为“威胁”,地缘政治的紧张气氛从未消散。

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曾公开宣称要“武力收回运河”,这种言论无疑给在该地区运营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来自大国的外部压力,巴拿马国内的政策变化也让情况变得复杂。

巴拿马新政府上任后,其对外立场发生了转变,不仅退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新政府还对李嘉诚旗下公司进行了审查,甚至公开质疑其经营权的合法性,这无疑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

面对这种难以预测的政治风波和政策变动,李嘉诚选择了最为稳妥的方式:及时套现离场。

对于他而言,这种在宏观趋势下的“逆势”操作,是权衡风险与收益后,规避不可控政治风险的理性选择。

这笔交易,透露出即便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微观层面的地缘政治动向,也能瞬间影响精明资本的决策。

资本“排队向东”

与李嘉诚的个体避险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资本的整体流向,正清晰地展现出“东升西降”的宏观趋势。

大批资金正加速逃离美国市场,涌向中国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最新数据显示,近期韩国投资者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的累计交易额,已超过了54亿美元。

其中,净流入金额更是突破了2亿美元大关,这使得中国一跃成为韩国投资者的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

这股“向东看”的趋势并非仅限于韩国。今年上半年,全球外资净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和基金,累计达到了101亿美元。

到了五月和六月,这股流入势头更是猛增,净增持额激增至188亿美元,显示出其强大的吸引力。

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机构也对中国市场兴趣浓厚。统计显示,高达59%的全球主权投资机构,已将中国列为优先投资市场。

中东资本更是加快了“向东看”的步伐。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正加速对中国市场进行投资。

尤其是在新能源、石化等新兴和关键领域,中东资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情和实际行动。

与中国市场的火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国市场的资本持续流出态势。

今年四月,全球私人投资者净卖出美国中长期票据和债券,总额高达468亿美元。

这一数字表明,国际私人资本对美国国债的信心正在逐步减弱。

上半年,流入欧洲股市的资金总计达到了400亿欧元。

而同期流入美国市场的资金仅为100亿欧元,欧洲市场对资本的吸引力,远超美国。

不仅私人投资者,各国央行也在行动。中国已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持仓量创下16年来的新低,这一趋势引人关注。

全球央行的美元储备占比,在今年第三季度也降至57.4%,创下了30年来的新低,美元的全球储备地位正在被削弱。

与此同时,现货黄金价格一度突破每盎司3500美元的历史新高,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再次凸显。

国际金融投资专家路易斯·盖夫明确指出,全球资本超配美股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他认为,全球资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也做出判断,认为今年很可能成为中国资产的“大年”。

这些来自专业人士的观点和一系列数据,都强力印证了全球资本流向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

谁在失血?

资本的宏观流动,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中美两国经济基本面和政策确定性的鲜明对比。

美国的经济困境,首先体现在其政策的失灵上。

特朗普政府此前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旨在通过贸易保护重振美国制造业,对贸易伙伴征收最低10%的基准关税。

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一度高达145%,尽管经过谈判降至30%和10%,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已造成显著影响。

这些关税措施,并未能如预期般振兴美国制造业,反而引发了全球贸易动荡。

更重要的是,关税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涨,消费者面临更高的成本,经济衰退的风险也随之加剧。

美联储最新的经济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美联储已连续四次维持利率不变,这表明他们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

同时,美联储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至1.4%,而上调了失业率和通胀预期,这些都预示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美国庞大的国债规模更是其经济面临的巨大隐忧。目前,美国国债总规模已高达36.2万亿美元。

这一数字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3%,沉重的债务负担正日益显现。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此前在记者会上公开质问美国贸易战的实际效果。

他直言,这种单边主义的贸易冲突最终只会伤害美国自身,并强调美方应“反求诸己”。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展现出稳健的基本面和持续的吸引力。

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开放,为全球外资提供了稳定且可预期的宏观环境,这是吸引资本的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收益率约为9%,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都位居前列。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市场的高回报潜力和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尤其是在新能源、数字技术、先进制造等高科技领域,中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这些高增长领域被全球主权基金视为优先投资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

今年以来,中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达到了5.9万家,同比增长9.9%。

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中国正成为全球资本寻找稳定增长和避险机会的首选之地。

笔者以为

李嘉诚在巴拿马的“撤离”与全球资本“向东看”的涌入,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共同揭示了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复杂性。

前者,反映的是在地缘政治热点区域,风险厌恶型资本为了保全自身,宁愿放弃长期利益,寻求短期确定性的求生本能。

后者,则是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逐利型资本依据宏观经济基本面做出的理性判断和选择。

当前全球资本的流动,已不再是简单的“钱该去哪儿”的问题。

它更是在“安全”与“增长”之间进行一场复杂的权衡与博弈。

宏观经济趋势决定了资本海洋的潮汐方向,那股强劲的东向潮流势不可挡。

但局部的地缘政治风暴,也随时可能掀起令人警惕的漩涡,警示着精明资本随时调整航向。

眼下的资本迁徙,是全球经济权力重心转移的一个缩影。

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非但未能实现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初衷。

反而加速了美国在全球领导力的相对衰退,促使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全球经济新秩序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