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宝宝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时!别低估夏天的“无情”

158     2025-07-27 16:09:31

两个生命在盛夏骤然离场,从发热到死亡,仅仅不到12个小时。这不是罕见病,而是中暑。尤其是婴幼儿中暑,往往没有多少挣扎的余地,来得快,走得也快。

很多人以为中暑只是晕一晕、出点汗,实在不舒服最多挂瓶水,怎么也不会想到,它会像猛兽一样,悄无声息地扑向一个好端端的孩子。

中暑不只是“热一下”那么简单,真正致命的,从来不是太阳,而是人体的失控。尤其是小儿高热中暑,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出汗排热差,血容量少,免疫力弱,一旦体温持续升高,代谢加快,心率飙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连锁反应就可能迅速启动。

更可怕的是,它没有一个“明显的起点”,很多时候,孩子白天还活蹦乱跳,晚上就已经意识模糊。

很多家长对“热”有惯性理解:出点汗、喝点水、空调开开就没事了。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热都能靠散热解决。

当外部温度逼近甚至超过人体体温时,散热通道会被反向关闭,身体只能靠内部“强行降温”,这时候,水分、电解质、血容量的快速损失,会让身体像一台过热的发动机,开始烧坏零件。

尤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汗液无法蒸发,体温就像被困在密闭空间里的热气球,越升越高。有研究显示,在35℃以上、相对湿度超过60%的环境中,人体的散热效率会下降超过50%,这对成年人都是挑战,更何况是几个月大、不会表达不适、反应迟钝的小婴儿。

很多人忽视了环境温度的“体感效应”。比如,车内本身就像一个放大器,在太阳直射下,车内温度能迅速飙升至50℃以上,就算开着窗也无法阻止热量积聚。

如果孩子被单独留在车里哪怕十几分钟,体温就可能升至致死水平。而类似的“封闭空间”,还有不开空调的卧室、密封的婴儿推车、包裹严实的背带。我们以为是关爱,其实可能是慢性闷热的源头。

不得不说,很多“防暑误区”正在成为风险的温床。比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出汗是正常代谢,甚至觉得“多出汗排毒”。

但其实,过量出汗会带来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钠和钾的快速流失,会引起肌肉痉挛、精神萎靡,甚至心律失常。而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在一边给孩子穿厚衣服,一边说“别着凉”,悲剧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还有人误以为中暑是“晒太阳晒出来的”。可事实上,中暑和“有没有太阳”关系不大,关键是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有的孩子即使在树荫下、室内,也可能因为环境封闭、通风不良而发生热射病。更关键的是,孩子的感受表达能力差,等到他们喊出“我不舒服”,往往已经是身体无法承受的时候了。

儿童中暑的表现也和成人不同。大人可能会头晕、恶心、吐出来,但孩子很多时候只是变得异常安静、脸色发红、呼吸急促。

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只是困了”或“热着了”,但其实,这是身体在极力挣扎的信号。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后果可能就是不可逆的。

我曾在一份2023年的国内研究中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在某三甲医院夏季收治的中暑患儿中,有近六成是在家中或幼儿园发生的,超过70%的家长起初并未意识到孩子中暑,而是当作感冒发热处理,耽误了最佳降温时机。[1]这说明,认知的差距,比气温更致命。

我们不能再把“热”当作一件无害的事。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没有汗水不代表安全,没有喊疼不代表没事。一些严重中暑的孩子,甚至在高热状态下因神经系统受到冲击而出现抽搐、昏迷。

这不是吓人,是现实。中暑不是发展过程,而是一种突然“崩塌”的生理状态,一旦越过临界点,抢救都是难事。

哪些孩子更容易中暑?不是只有胖孩子,也不是体质弱的才危险。只要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任何孩子都有可能。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太安静、太乖,反而更容易被忽视。我们常说“孩子好带”,但有时候,安静的背后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最后的信号。

在饮食上也有误解。许多家长认为夏天要给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没错,但光补水不补盐,反而容易引发低钠血症。

人体的“冷却系统”靠的不是水,而是水、电解质、血容量的协同调节。有些孩子中暑前还喝了很多水,但因为没有摄入盐分,体液渗透压被进一步稀释,反倒加速了崩溃。

成年人可以表达不适,可以主动避暑,可以自我调节。而孩子的生命状态是“被动的”,他们的生死,很多时候就掌握在大人的认知和反应速度里。我们不能再用“多喝水”“吹空调”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面对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

我曾见过一个五岁的孩子中暑发作,短短几小时内从发热到意识模糊。那天他在外面玩了两个小时,回来后家人觉得他“脸有点红”,让他休息,没多久开始呕吐、抽搐。

送到医院时已是高热惊厥,体温超过41℃。抢救虽成功,但留下了神经受损的后遗症。这不是个例,而是可以避免的悲剧。

我们总说要“顺应天时”,可真正的顺应,不是去忍耐酷热,而是认识到天气也有“起杀心”的时候。高温不是自然的惩罚,它只是给了我们一次次提醒,看我们能不能听懂。中暑不是命运,而是一次次认知失误积累的结果。

这个夏天还没有结束,热浪还在继续。我们不能等下一次新闻再告诉我们,“又一个孩子走了”。我们要做的,不是“感慨”,而是从现在开始,调整我们对高温的态度。不是怕热,而是怕低估热。不是怕晒黑,而是怕晒出命。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参考文献:[1]张慧,王蕾,李国栋,等. 儿童热射病临床特征分析及防控建议[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3, 38(10): 743-746.[2]刘晨,赵洁,陈颖. 高温高湿环境对婴幼儿体温调节影响的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4, 58(04): 412-416.[3]王莉,马丹,贾文静. 夏季高温中暑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防护对策[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3, 34(07): 1052-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