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元游戏日赚400万!《捞女游戏》引爆性别战争,女性玩家破防?

131     2025-07-24 03:10:51

一款定价仅29元的游戏,五天狂销68万份,日均收入400万元,登顶Steam国区榜首,背后却是撕裂的玩家社群与持续升级的性别对立。

“捞女”一词是引发该游戏争议的关键点之一。

广州人将说普通话的外省女性青年称为“捞女”,这最初是一个地域性称呼。

后来,“捞女”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逐渐特指那些怀有不正当目的、通过情感操控等手段从男性身上获取金钱的女性,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理解了“捞女”一词的演变及其当前的负面含义,游戏最初被命名为《捞女游戏》的意图就变得清晰了。

根据游戏介绍,玩家将以男性视角进行游戏:

扮演的角色曾遭受过“捞女”的欺骗。角色后来转变身份,成为一位“情绪猎手”。玩家的目标是识破并击破游戏中各女性角色设下的陷阱与诱惑。最终目标是反击并摧毁幕后的“捞女组织”。

短短五天,销量突破68万份,超越打折中的国产3A大作《黑神话:悟空》,登顶Steam国区热销榜。96%的好评率和单日400万元的收入背后,却是玩家社区的严重分裂和社交平台上的激烈骂战。

01 黑马奇迹:虽然争议很大,但是数据也很亮眼

上线仅24小时,这款游戏就因海啸般的舆论争议被迫更名。从《捞女游戏》到《情感反诈模拟器》,制作团队完成了一次紧急公关转向。但更名并未阻挡其商业上的狂飙突进。

“少刷一个火箭,买十份保命指南”,男性玩家在社交媒体上如此调侃29元的首发定价。许多人甚至批量购买送给朋友,认为性价比远超“被捞一次”的损失。

游戏中原先有一个“互动留言板”功能,意在让广大玩家留下自己在现实里的受骗经历,帮助大家进一步识别了解,不过该功能目前也是由于某些原因被迫清空了。

02 内容探秘:复仇叙事下的情感反诈真相

玩家扮演男主角吴宇伦,一位被“捞女”骗光积蓄的底层青年。经历情感诈骗深渊后,他创立“反捞女联盟”,以身作饵潜入组织内部,展开精心策划的复仇。

游戏采用全程实景拍摄和真人演出,剧情分为7个章节,可互动素材总时长达7.8小时。通过200多个选项和38种结局,玩家需在欺骗与诱惑间做出抉择。

游戏附赠的14万字《恋情知识档案》 被玩家奉为“防骗圣经”,详细拆解“养鱼套路”、“情绪操控”等情感陷阱。

游戏细节设计充满现实隐喻:男主直播ID“笨猫”、女主名“陈欣欣”,七个章节标题首字连成 “愿以后再无彷(胖)猫” ,暗合近年网络热议的情感诈骗事件。这种设计强化了玩家的现实代入感。

03 性别战争:撕裂的玩家社群,挑起了全网男女对立

随着游戏爆红,一场关于性别对立的战争也在社交平台爆发。广受男性玩家热捧的《捞女游戏》,遭到大量女性用户批评“厌女”。

争议焦点首先集中在游戏原名。“捞女”一词被指污名化全体女性,将复杂的情感问题简化为性别标签。尽管导演胡耀辉声称“游戏并非针对全体女性”,但游戏内“互助留言板”仍被批为“厌女言论集散地”。

游戏第一章要求玩家“被迫被捞才能过关”的设定,被批评为将男性塑造成受害者,女性则被物化为工具人。在B站拥有32万粉丝的女玩家“清月已经不困了”在通关后直言:“游戏剧情真的是对‘反捞’甚至起到反效果……所有捞女最后都爱男主爱得无法自拔,真不好说这是反诈还是帮助诈骗?”

争议在7月初达到新高峰。

导演胡耀辉的手写道歉信未能平息风波,Steam评论区成为新的战场。一边是“防骗圣经”的极力推崇,一边是“厌女教材”的激烈指控。当感谢女玩家的致辞引发男性玩家大规模退款时,这款日入400万的现象级游戏已深陷自我造就的矛盾漩涡。